11月14日,记者从银川市应急管理局获悉,银川市高标准编制《银川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(2025—2035年)》,推动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从现有的72处扩容至685处,实现市、县、乡(街道)、村(社区)四级全覆盖,形成高效联动的“15分钟避难圈”。
近年来,银川市把应急避难专项规划建设全面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以“建管用”一体化推进为抓手,构建起全周期、多层次、智慧化的新型“生命庇护所”,为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屏障。统筹盘活现有公共设施资源,投入1412万元对人民广场等7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示范点进行提升改造,这些平日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,应急状态下可快速转换为安全避险空间,实现“一空间多用途”的高效利用。创新建立“一场一长一员”责任体系,为每个应急避难场所明确专属负责人和管理员,保障日常维护管理落地见效。针对不同所有权和运营主体,采取分类分级分层负责原则,制定差异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,确保管理无死角。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建设评估,持续提升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;同步打造应急避难场所智慧管理平台,实时掌握各场所运行状态,实现精准管控、高效调度。
同时,银川市还整合多方救援力量组建“市—县—乡(街道)—村(社区)”四级救援队伍164支,总人数达2.4万余人。在物资保障方面,已建成64个应急物资储备库,储备各类救灾物资700余种82万件,同时通过协议储备方式落实166万件生活必需品,构建起覆盖全面、调度高效、供应充足的应急物资保障网络,确保应急状态下物资即时调配、协同发力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孙郑涛)